☆☆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创造帮助我们成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古代中国在哲学、数学、物理学、天学、地学、医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举世瞩目的成就,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对整个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并没诞生于中国?原因之一是随着封建专制统治的不断加强,科举考试内容的落后与僵化,人们的思想被扭曲的传统文化与条条框框的教义所束缚,人们的创造精神遭到扼杀。虽然在五四运动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兼容并包,形成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但时至今日我们依旧缺少创造精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少有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因为诺贝尔奖关注的是原创性,而仅仅通过改进是不足以获奖的。

创造是新而和的存在。“新”强调的是新奇,想出或做出一些史无前例的事;“和”强调的是和谐,它包括敬、静、净、竞,即社会的和谐、自然的和谐、心灵的和谐与儒释道易四者的有机统一。创造亦是领悟创造之道的实践过程,而“道”是达到对世间万物的整体领悟后在实践中所达到的境界,它是不可言说的,因此想要领悟创造之道,唯有通过修行,唯有通过亲身经历才可实现。

大概在四岁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民族舞,最初每次去舞蹈室练习的时候都是满心欢喜。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学,课业越来越繁重,虽然我依然每周都坚持去练舞,但也因此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同时加上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老师学习爵士舞,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到底怎么选择才是最好的。一方面我不愿意放弃一件坚持了十年的事情,另一方面它确实让我很累,同时如果可以我也想尝试一下其它的舞种。就这样,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流逝不见,我的心里却始终放不下这件事,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它,有意无意的不断收集着自己喜欢的爵士舞的视频。

记得那是在高中的一节英语课上,老师在分享英语的学习方法,她提到,别人好的学习方法,并不一定是适合你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要找到符合自身情况的方法,虽然方法可能不尽相同,但都会潜移默化的提高自己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这时,我突然想到那件困扰了我许久的选择,或许我不需要放弃民族舞,也不需要去找老师从头开始学习爵士舞,因为我早已把能考的级都考过了,因为我有超过十年的舞蹈功底,而许多东西都是想通的。于是,从那以后我不再每周末去找老师练舞,而是自己在家,在学习之余,把练习基本功当作运动,把练习民族舞当作娱乐。同时我也开始接触爵士舞,除了照着视频一遍又一遍的学习外,还会对舞蹈进行一定的改编,改编成更适合我的,我更喜欢的动作。一切都是那么的自在。

由此我联想到了沃勒斯提出的创造大都需要经过的四个阶段,即准备、孕育、豁朗与验证,这其中亦需要修行,而修行是悟道的必经之路。人们总是会被自己纷繁的思绪所困扰,这往往与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的矛盾有关。无论是身处在哪一个文化的中人都会有着对立的信念以及价值观,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这是因为文化是由人们长期创造出来的秩序,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内部本身就存在着许许多多不可避免的矛盾,但同样这些矛盾也为人们提供了改变与创造的动力。人们互相冲突的想法逼迫着我们不断的思考,人们对于事物新的认知逼迫着我们不断的前进,如果所有的一切都不存在分歧,反而让人变得木讷,停止了对更高境界真善美的追求、对文化的创新,停止了修行。

修行必须不断的亲身经历,不断的经受考验,同时投入到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以此来实现思想意识的升华与自我的提升。如同修行一样,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反反复复的练习中,领悟到要领的,所以,创新也是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的储备上更上一层楼,而这些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到大学,无外乎都是应试教育,填鸭式的教学与过分强调出于实用目的的学习,难免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无法将知识从一种情形转移到另一种情形,或是将理论转移到实践,因此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我认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为了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在创造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同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共赢;另外教育的目的还应当是为了让人们更好了解这个世界,甚至让人们拥有力量去改变与创造这个世界,使其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此外,修行与领悟创造之道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需要戒骄戒躁,心境平和的去面对那些所谓阻碍我们悟道的事情,这些事情或许并不是仅仅单纯是障碍,或许他在不经意间就促成了你的顿悟。创造同样也都也有这样的一个酝酿的阶段,正如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历史告诉我们的那样,尽管外部的和科学的先决条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某一具体的创新理念的形成往往仍然需要外部的刺激,而这个刺激通常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因为当我们在做一件看似毫不相关的事情的时候,其实潜意识也还在思考着这个问题,所以学习与领悟把一件事做好的过程,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它的困境。然后就在某个非常偶然的时刻,当人们跳出了给自己所设置的限制,一切都豁然开朗。人们实现了顿悟,产生了新的想法,在通过了完善与实践的检验后,人们创造出了新的事物。

那些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永远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而那些随大流的人免不了迟钝呆板。我愿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可以自由创造的人,成为能给予他人帮助的人。

 

参考文献:

1. 刘仲林.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课件). 2020年5月16日

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的世界观.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11月

3. 张岱年. 文化也应不断创新. 光明日报, 1999年11月26日

4. 梁漱溟. 人生意义在创造

 

作者:孔龚木兰  澳门科技大学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