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审美创造案例及其我见

正如那句已经被说烂的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种十分主观的判断,审美的关键在于“审”,谁去审,怎么审。这样,只要这个人不是奉命被迫去创作,他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创作,最后的成果至少是符合他自己的审美的,我想这就够了。

什么是美?怎么样的创作过程是足够美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我想如此主观的问题如果能收敛到一个答案上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还是先来看一个具体案例。

一、准备阶段

当开始构思这篇论文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我究竟要分析怎么样的一个创作过程。最先浮现在脑子里的当然便是各种广为人知的知名创作,例如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乔布斯创立苹果公司,贝多芬创作《月光》等。

于是为了了解他们的创作过程,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试图从中找到他们创作的过程,并进行分析。但在经过一些尝试后,我发现从他人的文献中挖掘出其本人创作的详细过程十分困难,无异于管中窥豹,对这个过程进行审美评价更是无从谈起。

既然知名人物行不通,我试图将目光放在自己亲身接触的一些创作过程上。一顿回忆之后,发现能称得上创作的过程实在太少,唯一能说的上的科研经历就是本科毕业设计,还因为疫情原因草草完成,再往下数就要算到照瓢画葫芦般完成的一些实验,实在是谈不上什么创作,至于偶有写过的一些文章,不提也罢。

没有具体的案例就没法分析,在苦思乱想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案例后,行文思路的进展就进入了一个瓶颈。

二、孕育阶段

今天正式动笔写这篇论文已经是十一月一日了,在布置这篇论文到今天,显然我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孕育阶段。在这段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其他科目的学习,空闲时进行一些娱乐活动,运动锻炼,甚至又听了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课。当然也偶有想起这篇论文,但在碎片化的无用思考后,很快便又将其搁置一旁。最后,交作业的最后期限即将到来之时,又不得不重新把这事捡起来。

三、豁朗阶段

于是我又重新拜

读了老师的文章,寄希望于那经过一个时期的孕育,创造性的新观念可能突然出现。在我阅读了关于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一段内容后,我发现是我的思维太过局限了,我一度将创造的美和创造的价值联系在一起,认为有价值的创造就是美的创造,这无疑太过局限了。实际上未必只有取得有价值的成果才是美的,一个独特的思路,一个新奇的方法都可以是很美的。

回到文章上来,于是我又重新回想我所经历过的创作,有没有之前思考时没有考虑到的,有那么灵光一现的美点呢,这似乎也很难,毕竟如果最后没有成功,应该很少有人会一直记得这次失败过程中的灵光一现。转念一想,我现在在进行不正是一次创作吗,那么这次创作过程有什么亮点呢,首先是我刚刚进行的思维发散,将审美观与价值观分离开对我自己来说肯定是一个亮点,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再创造无疑是美的。但这还不够,我再转念一想,如果我这篇文章要分析的案例是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本身,这是不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想法,可能这个想法没有实用价值,但他十分新奇,这肯定也是一种美。

四、验证阶段

那么这种新奇的思路到底美不美,美在哪里。其实我想,正如那句已经被说烂的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一种十分主观的判断,审美的关键在于“审”,谁去审,怎么审。这样,只要这个人不是奉命被迫去创作,他顺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创作,最后的成果至少是符合他自己的审美的,我想这就够了。就像这篇文章的创作过程对我来说是独特,新奇,从未尝试过的,这就很美了。


 (作者: 胡一谷  中国科学物理学院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