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一个审美创造案例及其我见


科学技术是美的,科学技术的结果往往给人以美感,令人舒适、自然、认同。这种美可以具体地分为很多种类,例如对称美、简洁美等等,不过是人们对于美这种信息流进行具体的分类便于表述传达。每年《自然》都会发布一组科学技术美图,1〕其中既有电镜下微观世界对称巧妙之美,又有天文望远镜下宏观宇宙浩瀚奇妙之美,也有人类活动的简洁艰险之美。简洁和和谐是科学美的重要内容,223牛顿三大定律就概括了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律,麦克斯韦四大方程组解释了电磁学,薛定谔方程揭示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同样,科学美也可以指导验证科学结论,例如现在的物理粒子的标准模型的基本粒子仍然有17种,这明显违背了基本模型的简洁美,所以目前科学家们都认为仍存在更基本的粒子。

2016年中国提出了强大的计划来减少煤炭的使用和污染,同时接受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图中所示的是中国内蒙古的一家钢铁厂,其仅仅是走在中国改革之路上众多工厂中的一个。

 

1 结晶的步骤

这些奇怪的结构是碳酸钙晶体,这是放大2000倍后的图像。

 

2 第一个闪闪发光

高分辨率的银河系和银河系外的全天候默奇森宽视野阵列计划(GLEAM)于10月份揭示了南部天空最大最准确的射电普查;通过图片我们能够看到银河系的流动,其中包含了超过30万个星系。

科学是美的,不仅仅体现在静态的科学结果上,固然,科学的结果肯定是给予我们美感的,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创造过程中,创造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是符合美学的3,是自然和谐的,科技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学的活动4〕35,因此科技工作者的审美显著地影响着科技创造5〕21。开创性的工作很难通过传统的形式逻辑概念、判断和推理得出,任何一个从01的工作都离不开想象、直觉、臻美推理,唯有此,才能称之为创造。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创造案例具体说明想象、直觉、审美推理等审美因素在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体会科学创造过程中的审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是科学技术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事件,也深刻地体现了创造过程中的审美因素。1951年夏,沃森在意大利举行的会议上意外地听到了威尔金斯的演讲,威尔金斯在会汇报的尾声放映了DNAX射线衍射图,他干巴巴的英语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应614,但沃森突然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惊人的审美直觉预见这个领域的蓬勃发展7。于是他不等导师的批准,先斩后奏从丹麦去伦敦剑桥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了。1951年秋,沃森和克林克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相遇了,他们很投机并且迅速地决定一起攻克DNA的结构。克里克向沃森传授了许多晶体学的知识,到11月中旬,沃森已经学习足够的晶体学知识了,他们模仿鲍林决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是创造过程的准备阶段,收集前人的经验工作,学习该领域的现有知识。他们按照鲍林的猜想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提出了许多的猜想,例如磷酸基团之间是镁离子联结等,当然毫不意外地最终证明是错的,这个阶段显然是痛苦的,两位主人公在不同时间都选择过搁置DNA的研究,例如沃森曾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细菌交配上,这是创造过程的孕育阶段。他们不断提出新的猜想,摆弄新的模型,又不断的失败,又研究其他问题,换一种工作。这是审美推理过程,不断的猜想组合,直觉否认,新的猜想,直觉否决8190,当然,不能忽略实践的作用,但审美推理无疑是加速了这个过程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富兰克林认为鲍林错了,他们也从没有质疑过螺旋结构,因为任何有规律的聚合分子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螺旋,对科学简洁美的审美性让他们确信。19532月,威尔金斯将富兰克林拍摄的“B”型X射线衍射图给了沃森,促使沃森决定否决权威鲍林的三螺旋结论制作双链模型,这与他的审美想象和直觉是分不开的,没有想象的翅膀,无法突破权威的迷信,没有创造的直觉,无法在看到X射线衍射的想象组合进行取舍判断。双螺旋的直觉是有鲜明的美感的,它符合科学中的对称美和简洁美。这是审美方法对科学创造的指导作用。双螺旋结构提出后,他们取得了迅速的进展,42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们的成果送交《自然》杂志。这是创造的豁朗和验证阶段,是幸福和喜悦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写成后,与克林克有误会的布喇格认真修改并热情地写信向《自然》推荐,这体现了科学的纯粹美,人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干扰是轻微的。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发现审美的想象、直觉和推理极大的影响了科学技术创造过程,在创造的不同时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在探索自然中不断创造,这些科学技术的伟大革新是由一位一位科学家、工程师不懈地努力而来,这种创造精神本身就是极具美学色彩的,在创造过程中,科学家们依据对“美”的追求,在未知的领域依靠审美想象、直觉和审美推断不断逼近真理,最终获得的科学结果自然是美的,这就是审美意识、审美逻辑等审美对科学技术创造的促进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绝没有否认传统的形式逻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弯曲的,可能几代人的努力不过是在微小的,而只有等到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0-1、99-100、和1-99的区别,毫无疑问,0-199-100这种原创性和突破性的工作需要大胆的自由猜想,果断的直觉,敏锐的审美推理,1-99这些近乎“平庸”的进步也许更侧重传统的形式逻辑就能解决。我们总是在称赞大科学家近乎合“道”的创造过程,也不能否认普通人创造过程遵循传统的形式逻辑。那么,普通的创造过程不用审美吗?自然不是,只是没有开创性的工作要求那么严格,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平庸的创造中的直觉、想象和推理中的美感,只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们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亦步亦趋罢了,前路是已知的,路径也是已知的,只需要走一遍而已,不需要那么多审美罢了。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我不由感慨,我们有多少年没有根本理论的突破了,我们现在很多都是早知道答案,再去验证,都是在前人的理论框架之下,也许这不能称之为创造。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因为我们受教育时做实验做的就是验证性实验,也许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不允许那些未知的探索,相比于知道结果迅速能取得成果,谁愿意去追一个虚无缥缈,或是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性,或是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性,我们还能诞生爱因斯坦那种伟大的科学家吗?有人说现在讲究的是集团作战,那种理论性的开创研究已经结束了。希望我们只是如处于20世纪初那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马上就会打破整个科学大厦。而这,需要一位有敏锐的直觉、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的审美科学家,希望在我们!


参考文献

〔1〕Daniel Cressey. 2016 in pictures: The best science images of the year[J]. Nature, 540, 500–505

〔2〕黄昊. 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审美活动初探[D].复旦大学,2011.

〔3〕孙晓华.“科学美”与科学中的美[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2):108-111.

〔4〕谭清华. 论审美因素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D].广西大学,2006.

〔5〕李丽莉. 科学创造中审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6〕[]J.D.沃森.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M].刘望夷,.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7〕潘洪林.论直觉思维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新疆社科论坛,2000(03):38-40.

〔8〕刘仲林.科学臻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年版,2002.


(作者:陈润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