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之道
道存在于我们身边事物的方方面面,事事皆有道,今天我就从自己的专业来浅谈一下科研之道。
在我看来,做科研是一门艺术,是慢功夫,需要时间和耐心,二者缺一不可。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科研枯燥刻板且无味,可是真当沉浸其中之时,会发现在此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不骄不躁的性情。就以我最近在做的实验为例。我首先与导师探讨课程题目。老师给了我一个大的课题方向,我提出自己的想法,随后导师按照我的想法给予建议与改进方法,最终定下实验的课题“五十种中药的提取”。 确定好题目,我就对之后的实验有了很多的美好设想,觉着一定可以很顺利的完成。但事实证明,理论和实践还是会有很大的出入的,也会有很多主观的因素来干扰。实验过程其实真的很简单,就是把每种药材装进蒸馏瓶中,然后倒入溶剂,组装好装置,加热即可。实验的成败往往就取决于一些细节。但是会有人图省事,直接把一大片的药材硬塞进瓶子,蒸馏完反而倒不出来了,还得用工具掏出来,反而更浪费时间还影响了心情。实验的试剂浓度也要仔细确认,如果浓度有误整个实验就不用做下去了,可以直接重来了。溶剂也不能超过瓶子的三分之二,否则会爆沸,使溶液冲出瓶口,就会白白浪费很多的溶液,最后的提取物就变少了,达不到想要的量。以上的所有准备都做完了,就待乙醇沸腾,后计时蒸馏两小时。这个等待是漫长的,干盯着溶液时间会过的极为漫长,可以利用这个空闲的时间记录一下这次的中药材的特点。每种中药因为形状的个体差异,提取液的颜色的也各不相同,青黛是绿色,黄柏是土黄色,赤血藤是红褐色…,有些药材在蒸馏的过程中还会散发出臭味,实在是不知道它其中有什么成分会导致他有如此之味,想让人一探究竟,着实为漫长的等待增加了几分趣味。
蒸馏完毕就要把中药溶液给浓缩成粉末。这一步需要集中注意力,因为它对温度或着气压的要求很高,一不留神很可能溶液就会喷出,污染了仪器,同时浪费了需要的提取液。浓缩瓶开始旋转,就会看到提取液也随着瓶子在涌动,就像一个小漩涡仿佛会把你吸进去。当我最终拿到了一小瓶粉末时,莫名的油生出了一种自豪感,是我让它们诞生的,想想之前所作出的努力,感觉到努力也是会有收获的。
我专门创建了一个微博小号来记录每天的实验内容,还有每日的实验心得体会,所犯的错误以及改进的措施。我这个人有惰性,所以为了每天都要认真的记录实验总结,就想了一个比较有趣的形式来督促自己完成。事实证明效果还不错,我现在已经连续记录了二十多天了。时不时的翻来看看,也在自我反思和欣赏的过程中,完成了二次的复习,同时也培养了记录的好习惯。
凡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就会变得更加的高效并且愿意去做。我的导师是“放养式”的教导,真的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他教会了我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就让我自己去完成操作了,他不会去督促我几时一定要去做完几种药材,他说做科研是一个自己探索的过程。我一开始觉得很不解和烦闷,为什么这么简单的实验我要不同的药不停的重复同一个操作去做,我觉得自己可以做更加具有技术性的实验。我同导师说了我的想法后,导师说,每个实验都不简单,其实看似简单的实验也具有难度的。这个实验是往后所有实验的地基,只有提取做了,才会。做一遍你不会,反复做几十次你还可能忘记吗?你会对这个实验牢记于心,从而真正的掌握。细想自己之前性子太过于急躁,凡事都急于求成,做科研这件事恰好修养了我的性子,这也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之道,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老去想这件事能带给我什么好处,沉浸于事物本事才能做好这件事。从做这个简单的实验的过程中,我真的学到了超出实验本身的知识,不光对实验更加熟练,还培养了做实验的素养,我想这就是其中的“道”之所在。
作者:张曜茜 澳门科学技术大学 中医药学院 中药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