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创造性活动促进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知

韩建涛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空心病”现象被一些学者所揭示,引起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鸣。“不知道生命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是“空心病”群体最具代表性的自述。生命意义感知与个体的积极心理体验紧密相联。新近一项针对166个国家170余万名被试的跨文化研究揭示,生命意义总体感知与世界各地、各年龄段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所有指标)均具有较强且一致的正向关联。可见,加强生命意义教育,丰富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知,应成为提升青少年积极心理体验、维护其心理健康的重要路径。


积极情感和社会联结提升生命意义感


生命意义感(Meaning in Life),也被译作“人生意义感”,可理解为个体对其存在所产生意义的感知。高意义感群体能意识到其生命是完整、重要的、有价值和目标的,而非时间和事件的累积。对于生命意义感的内涵,学界普遍认为其具有三个重要成分,分别是对生命连贯性(Coherence)、重要性(Significance)和目的性(Purpose)的感知。连贯性(或理解性)即个体能够超越短暂而琐碎的事件去串联、理解自己的生活(包括所面对的人、思想和事物),将其生命历程整合成一个可解释的、连贯的系统;重要性(或价值感)是指一个人相信并感知到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其存在可跨越时空影响他人乃至整个世界;目的性(或目标感)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受其价值目标指引的感觉,其核心人生目标激发出目的行为和自我管理,并提供意义感。

哪些因素有助于人们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感知?首先,积极的情感(即幸福、快乐、享受、乐趣的感觉)是生命意义的重要来源。尽管有意义的生活并非总是充满愉悦的,但实证研究均显示,积极情绪体验总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的意义感知。其次,社会联结是意义感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作为社会性动物,关系和归属是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其满足是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社会关系同样有助于我们组织生活经验,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目标感,使我们的生活变得重要而有意义。此外,生命意义感还受到个体世界观、宗教信仰和自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

创造性作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所期许的一种心理品质,研究者以往更多将其视为研究的因变量,着力探讨智力、人格、知识经验、情绪、动机和环境等因素对其产生的作用,以寻找培养或激发创造性的途径和策略。随着学界对创造性理解的深入,研究者也开始将其作为研究的自变量,挖掘创造性本身可能带来的积极心理效应。研究表明,创造性在创伤后成长、幸福感提升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研究者开始关注创造性与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联,他们发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证据上,创造性都可能对个体生命意义感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对创造性的认识逐渐全面而深入

创造性又称创造力(Creativity),一般被界定为新颖而适宜想法或产品的生成。以往研究者更倾向于将其看作一种能力,强调个体间的差异。基于心理测量的研究视角,研究者的重要任务即是编制适当的测验工具,将具有不同创造性水平的个体区分开,或将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选拔出来。公众甚至存在一种“创造力只属于少部分人”的认知偏见。

随着研究的进展,学界对创造性的认识更加全面而深入。首先,创造性具有多个侧面,包括创造性的人(Person)、认知过程(Process)、产品(Product)和环境(Press)四个方面,也被称为创造性的4P模型。其次,创造性具有不同的层次,影响范围从宏观(整个人类社会)到微观(仅具个人意义),包括大创造(Big creativity)、职业创造(Professional creativity)、小创造或日常创造(Little creativity/Everyday creativity)和微创造(Mini creativity),即创造性的4C模型。

大创造(对整个人类或某一领域具有重要贡献的伟大创造、发明或发现)和职业创造(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尚未达到大创造但超出小创造水平的创造)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成就,一般需要长期知识经验的积累,并非所有人都有机会实现。但小创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产生被他人认可的创造)和微创造(仅具有个人意义的新理解或顿悟)更多是创造性的活动或观念,也可理解为一种创造性的潜能,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本认知能力。如果大创造和职业创造更多带来学科甚至文明的发展,那么小创造和微创造影响更多的则是人们的生活状态或主观体验。正因创造形式是丰富而多样的,我们不难推测,创造性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可能是广泛的,更需要重视和挖掘。


创造性对生命意义感的作用机制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弗兰克尔(Viktor Frankl)认为,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只是有些人并没有发现。他基于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提出个体主要可通过追求三种价值去发现生命意义,分别是创造价值、体验价值(存在或与他人建立联结的体验)和态度价值(面对苦难时自主决定应对的态度)。其中,创造价值即在世上创造新事物,例如从事有价值的工作、写作或哺育孩子等。换言之,根据弗兰克尔的开创性理论,创造本身即是个体获得生命意义感的重要途径。

考夫曼(James Kaufman)提出时间模型(The Temporal Model),在理论上分析了创造性作用于生命意义感的可能。他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创造与完整性、重要性和目的性相对应,认为创造性有助于人们整合“过去”的经历,这种创造性反思和理解会提升个体连贯而完整的生命感受;“当前”的创造性活动或观念则可丰富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促进高质量社会关系的建立,从而使个体感知到生命是重要而有价值的;“未来”的创造即人们制定了产出创造性成就的人生目标,这自然会促进个体对生命目的性的感知。

最新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创新观念行为,还是不同领域的日常创造性活动,都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生命意义感知。一方面,无论是创造性的想法还是行为,均可以丰富个体的积极情感体验,进而提升其生命意义感;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而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个体人生目标的设置紧密关联,自然有助于其生命意义感的提升。而积极情感(情绪的)和一般自我效能感(认知的)很可能构成了创造性作用于生命意义感的两条重要路径。


以创造性活动提升生命意义感


“内卷”还是“躺平”是当代青少年面临的一个人生困境。同质化竞争可能是造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创造性与生命意义感的研究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帮助青少年走出生命“空心化”的陷阱。

首先,“回溯过去”,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青少年需要找寻、认可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并将其串联成自我人生故事,这本身就是在创造性整合、建构生命意义。记日记、写作等都是“回溯过去”的有效方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三件好事”(记录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无论大小的三件好事)和“感恩拜访”(拜访曾对自己有过重要帮助的人并表达感谢)都有助于人们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活在当下”,我们要学会体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青少年要以开放性的心态去尝试和探索新鲜事物,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让生命焕发出更多的热情(积极情感)。日常的创造性活动涉及不同领域,如手工、厨艺、音乐、绘画、表演、舞蹈、写作、科学以及人际交往等。尝试参与这些活动并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尽情展现创意,自然就能“品味”到生命的意义。

最后,“畅想未来”,我们要领悟到人生的道路不止有一条。青少年只要将个人的人生追求与大的、真实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融合,就完全可以创设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换言之,奉献社会和实现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只要找准了方向,走出属于自己的英雄之旅,必然可以成就有意义的精彩人生。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跨学科视角下言语创造性潜能测评方法创新及应用研究”(61907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转自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