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论坛 >> 研究探讨

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李尚信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易传》讲天地人三才,本质上是从天地人生生的功能上来讲的。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国哲学是生生之学。中国哲学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要为当代世界哲学作出贡献,有必要深入研究生生哲学。

考察《易传》和整个中国哲学,笔者认为,大致可以把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即: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为基础,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以诚仁义礼智以及格物致知为行动法则,以参赞化育为核心,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为宗旨。

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为基础,是说天地或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是一切生命的总根源。生命是有序的和有层次的,人是万物之灵。中国先哲强调万物一体,万物与人和谐共生,我们今天强调绿色生态,古今一脉相承。虽然如此,万物与人和谐共生也不是自然实现的,不仅需要人的参赞化育,而且也需要自然朝向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万物与人和谐共生,仍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和谐共生,不存在脱离了人类需要的抽象的万物与人的和谐共生。同时,我们不能满足于传统中国哲学对生命的理解,要批判借鉴和发扬西方自然科学传统,深入研究宇宙自然,一方面继续探究生命的奥妙,另一方面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与增强人类生存的能力。还有,天地宇宙是生生与毁灭同时共存,我们只有全面地认识生生与毁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天道,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传统意义上的天道唯善观念需要加以纠正,天道需要借助人的实践需要来把握方向,而不是相反。

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是说万物与人继天而生,贯穿人性、物性于其中,我们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物性,因应人性和物性来进行参赞化育。中国先哲对物质与物性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其人性论则主要是从道德的意义上来研究,且以性善论为主,宋明理学甚至把“天理”“人欲”当成对立的两极,把物欲当成恶,这从当今时代的立场来看,是不合适的。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万物与人性的内在结构,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到深层次的参赞化育。仅有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完成不了参赞化育这一艰巨任务。今天,我们认识物性与人性,尤其应注重吸纳各门具体科学的成果。道德是实践的产物,也是进化的产物,那种把道德当成是纯粹玄虚的先天“天理”的观点,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

以诚仁义礼智以及格物致知为行动法则,是说我们要运用诚仁义礼智五德目,并通过格物致知去达成参赞化育。一是诚乃立身处事之本。从《周易》古经以“孚”即诚为首德开始,先秦诸子无不重视诚,其后历代思想家也多重视诚。《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诚则能行仁道,能够关爱生命,成就生命。二是仁就是爱自己与爱他人,也就是成就自己与成就他人,就是生生。成就自己与成就他人就是生生哲学的终极目标。需要注意,这里说的“仁”,不只是爱他人和成就他人,还包括爱自己和成就自己,这是参赞化育的应有之义。但由此就引出一个成就自己与成就他人的关系问题,而且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难题,需要重点研究。三是人都是社会的人,人与人之间会发生交往交流,交往交流要有规则和秩序,这就是礼。实际上,这里是以礼来代指一切社会政治制度与管理制度以及各种规则等。《论语·学而》说:“礼之用,和为贵。”构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管理制度等是要保障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大多数个体只有在有秩序的和谐环境下才更有利于生生,所以,制度、规则是不可或缺的。但制度与规则也有合理与不合理,只有合理的制度与规则,才能有利于大多数人的生生。四是成就自己和他人需要通过义即合宜的方式来实现。成就自己和他人,不能只是有良好的愿望,而是要实实在在具体地去实行。然而,每个人在不同时空里的处境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了要实现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段的生生,其具体的措施与内容是不一样的,是需要随时变易和损益的。这就是《易传》所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就是义。当群体与个体的生生产生矛盾时,更有大义与小义之分。五是义要通过智来实现。唯变所适总会面临具体的场境和问题,只有通过智认识了所面临的具体场境和问题,最终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引入认知科学。宋明理学忽视了义的认知科学问题,以为修德就能增智,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是错误的,需要进行转化创新。六是有认知科学就需要格物,通过格物才能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实践产生认识、产生理论。格物致知当然不仅仅是认知科学的问题,任何认知都要通过实践。在格物致知即实践产生认识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有观象思维的认知方法,值得认真总结。中国古代的观象思维,被中医证明对认识有机生命整体有一定优势,需要加以重视,当然也有必要结合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来加以深化理解。

以参赞化育为核心,包括参赞与化育两个方面。参赞就是参赞天地。要参赞天地,首先就要认识天地与万物,只有先认识了它,才能参照它的样子去进行化育,这其实也包括了认知科学在内。其次是化育,化育包括化育什么和如何化育两个方面。化育什么?当然是化育万物与人,尤其是化育人。如何化育?这里面就涉及一个义的问题,解决了义的问题,化育的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可以说,中国哲学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义的问题。参赞化育是个手段问题,但没有这个手段,就没有成就人这个目的。如何把手段和目的很好地结合起来,甚至使手段成为目的的一部分,应当成为生生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为宗旨,是说生生哲学的宗旨就是成就万物与人,最终是要成就人。传统哲学认为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道德,这个观念是狭隘的。成就人就是成就人的美好生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美好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极其丰富,而且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非常复杂,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注意,由于人的认识与心态是存在差异和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要根据不同的人和同一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合理需求来成就他或他们。人的合理需求是有历史性的,是与历史发展阶段相关的,要根据历史发展的情况来认识合理需求。人们也需要通过加强学习,扩大视野,一方面挖掘自身需求,另一方面校正并形成合理需求。合理需求的问题也是生生哲学研究的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同时,在成人的问题上,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首先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人有需求,就有满足需求的愿望;要满足需求,就要有权利;要有权利,同时就要承担相应的义务。所以,在成人问题上,权利与义务是一对重要范畴,就是成就一个人,要尊重他的权利,并在可能的范围内促进他的权利的实现,同时要培养他的责任担当意识与能力。其次是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在成人的问题上,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也是一对重要范畴,就是需要处理好成就群体、成就社会与成就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在现代社会,就必然会引出公平、正义等观念,如何理解和处理公平、正义这样的问题,就成为关键性的问题。最后是满足人的需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向自然的索取要有度,只有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人的生存才是可持续的,成人才是可持续的。生生哲学在成人宗旨问题上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描绘的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理想道路是一致的。成就人的美好生活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作者:李尚信,系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周易学会会长)

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