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由车悟道

葛荣晋教授曾经说过:“道是标志宇宙本源及其过程、规律的哲学范畴。”这是从大方面来说,这里的“道”是一个标志,代表了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那么,这个晦涩难懂,云里雾里的“道”字到底有没有其贴近现实的价值与意义呢?

有的。在我看来,“道”始终是来源于实践的,我们所做的就是要在大量实践中,不断丰富锤炼自己,产生一种深刻而准确的感受,从而形成对事物整体的一种理解。这样,我们虽然不能说悟了“道”,但亲自体验并追求“道”的过程,便有了丰富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那么,下面我就借两个月前的学车经历,分享一下对驾车之道的理解和感悟。

学车之前,我早早的就把汽车驾驶的相关知识,场地与考试的相关情况摸得清清楚楚,甚至花钱从网上找来实际驾驶视频反复观看,把每一个行车要点,驾驶规范,乃至每一个标线标杆的位置都背的烂熟于心,当时我心想:这样开起车来肯定没问题。谁知道学车第一天,我就大跌眼镜,教练给我们简单讲解基础知识后,让我们直接上车练习,当我进入驾驶室,实际接触到方向盘,仪表盘,手刹离合啥的,脑海里的知识就开始混乱起来,不是打错方向盘,就是踩错离合,而且我发现,你越去回想脑海中记忆的专业知识的时候,你反而容易出错,而且即使非常清楚相关知识,也会出错。比如倒车入库,方向盘到这个位置打一圈半,紧接着回半圈,我知道,但实际操作起来老会忘打半圈。在这种情况下,我越开越着急,不是压着左边线,就是蹭到右库角,这时教练让我停下来,并耐心地告诉我:“你不要去刻意找那些点位,也不要光去关注某一个方面,驾车的关键是培养车感,并且协调操作,这样才能开好车。”我听了有点迷惑,我明明对专业知识掌握的那么熟练,还要车感干什么?而且车感又是什么?

在后来的学习中,我慢慢意识到之前的问题所在:脑海里那些所谓的知识的输出,反而会干扰我们正常的驾驶操作。为什么?因为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脑海里的知识充其量算得上是间接经验,而不是实践亲证,自然没法帮助你开好车,真正想学车,首先要大量的练习,也就是大量实践,只有这样,你才能活学活用知识,比如打方向盘,并不是到这个点一定就要打一圈半的,还要根据车辆位置,实际路况,灵活调整。并且,我发现在大量练习中,我渐渐形成了对驾车的一种整体的感觉,本来看似割裂的操作慢慢整合,动作也开始协调起来,到最后,我惊喜地发现,自己的手和脚怎么操控,车辆就往哪里开,就好像不是车自己在移动,而是车跟着你的想法移动,车,变成了手和脚的延伸,而那种虚无缥缈的“车感”,似乎就蕴藏在其中了。

记得,刘仲林教授曾经说过:“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这句话我认为 “整体”和“实践”这两个词对“道”的理解概括的真是恰到好处。是啊,你光掌握一个事物一个方面的特征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去培养对这个事物的整体感觉,那么怎么去培养呢?当然要通过一遍遍的实践操作,自己去经历,或者说,去亲证这件事,才能形成准确而深刻的感受。在我看来,悟道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对既有技能或认知进行深化加强的过程。通过在实践中的悟道,我们才能够“熟能生巧”并且“奇异自现”,进而将既有技能或认知升华到新的境界。

在这个方面,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感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从外部得来的知识也好,学得的要诀也罢,到底都不是自己的东西,更称不上道,老子曾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说出来的道,就称不上真正的道了,道,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是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有着最基本的本源——实践,所以我们只是不能言说,而并不代表我们不能去追求它,感悟它,这恰恰也是“道”的魅力所在。

其实我们干一切事情也是如此,别人口耳相传的知识并不能作为我们不去实践亲证的理由,一切全靠自己去练,去感,去悟。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六祖大师如是说。悟道重在实践,贵在用心,用心去追求,去感悟“道”的过程,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对生命的真正感悟。

只有本着这样的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走的坚定,走的从容,体悟身边的价值意义,渐渐达到“道”的更高境界。


作者:曹哲正 澳科大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