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音乐与道

从小到大,我一共学了三种乐器:电子琴、古琴、古筝。不同于很多被父母逼着去学习乐器的小朋友,我的童年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这三种乐器都是我主动提出感兴趣才学习的,这让我保持了对音乐的享受和热情。回想小时候练琴的时光,其实在我练琴的过程中,道家的音乐思想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的学习历程里。今天,道家对于音乐的审美和态度被广泛音乐学子所认同和接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我了解道家的思想之后,以前练琴时产生的困扰便有了答案。

  第一个就是弹琴的意义,最开始我对电子琴感兴趣是因为我对老师的好感。我的电子琴老师是一个特别温柔和擅长夸奖的老师,她也是我一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时,我偶然间报名了学校的电子琴兴趣班并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因为老师的夸奖让我每次去上课的时候总能收获好的心情,所以我认为弹琴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并在学期结束之后提出我要继续跟着那位老师学下去。但是,我在学校学习的仅仅是最基础的课程,随着级数的不断升高,弹琴的难度变得很大,兴趣班中善于夸奖的温柔女老师也得严格起来,经常受到批评的我开始对电子琴失去了兴趣,我开始觉得电子琴并不能给我带来乐趣,因此最后两年的学习变得非常敷衍和疲乏,尽管我已经考到了九级但我对电子琴的热爱却没有那么深,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弃。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通过电子琴得到的成就更多反而我最不喜欢它呢?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对它的热爱是不纯粹的,道家中对于演奏者来说应该抛弃其功利心和身体的各类感知系统,全身心地去欣赏音乐才可以更好的与音乐交融,互相感受。而我的目的很明确,最开始就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夸奖,再后来随着级数的升高,我开始追求十级的目标,但那本证书对于一个演奏者而言的意义就仅是证明了弹奏的水平而非表现了对音乐的喜爱程度。我对电子琴的目标本就违背了对音乐的审美准则,带着功利心去追求的音乐不是纯粹自然的,因此,我不能够做到喜欢我弹出来的音乐,自然就不会感受到音乐的乐趣。所以,我没有达到我的目标就选择了放弃。

  而后,在一次古筝大赛上我被它的音色吸引了,那一刻我突然涌起一种学琴的冲动。鉴于电子琴的前车之鉴,那一次选择我经历了两个多月才决定要开始学习古筝。我的古筝老师不同于之前善于鼓励的电子琴老师,她说话的方式特别直接,第一次上她的课时我就感觉到了她的严格,但是那一次我却没有因为老师的问题丧失学琴的热情。记得有一次,我选择弹一首名曲《高山流水》来参加比赛,因为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常常指出来我的节奏和力度把握得不精准,因此我在比赛前两天变得非常紧张。在比赛那天,我记得我是头脑空白地上了场,完全凭着手指的自然波动在表演,但是让我意外的是在弹琴的时候我与下面的观众彷佛是处于不同的两个世界,因为多次练习我对于琴谱的熟练度很高,所以演奏的时候可以不受弹的音是否正确的干扰,当我在内心屏蔽了一切干扰并且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之时,我做到了全身心地投入在了演奏里。因此,在舞台上我感受到了真正忘我的感觉,这在平时是很难体会到的。正是这一种感觉让我从小不会畏惧在讲台上忘词,在舞台上忘音。在学习过道家知识之后我才知道,这便是道家中:“得意而忘言”的境界,当你一件事的体会已经深到即使你忘了如何去演奏,如何去演讲,当你开口或开始演奏的时候依然可以完美地呈现。因此,我认为这个思想特别适用于音乐学习和日常做演讲之时,演奏家在表演的最高境界便是不知道自己应该弹什么,让手指自由地拨动琴弦,和周围自然的环境相配,弹出心中所想。

最后,我对于道家音乐审美的认同还有一点:不必刻意地去追求旋律是否好听。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正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体会到了琴中的乐趣,那音乐是否美妙,琴是否好看就不那么重要了。自得其乐的情趣不必要拘泥于弹琴本身,追求弦外之声正是意味着最好的音乐在人们的内心中,我们怎么演奏都无法奏出心目中最好听的音乐,我们又何必于追求弹出来的音乐都是最美妙的呢?因此,我认为“大音希声”和“自得其乐”是音乐演奏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作者:杨凌 澳门科技大学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