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祥教授新著《文化哲学导论》出版
【中华文化大学网消息】光明日报出版社今年出版的《光明社科文库》,其中的《文化哲学导论》是胡家祥教授继《中国哲学原理》《气韵:艺术神态及其嬗变》之后又一部基础理论方面的力作。
该书力图光大《周易》的太极生两仪的宇宙观及其要求与天地合德的人生观,并同现代科学的宇宙进化观、资源三角形和自组织理论等结合起来,揭示真善美三大文化领域观念迥异而逻辑相通的基元信息,旨在为建构全人类共许的价值(广义)系统垫石铺路,以促进人类走向一体化的进程。
全书共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审美论四编,每编三章计十二章。虽然篇幅不大,但从宏观到微观,随处可见遵循张岱年先生倡导的综合创新论的努力。
首先是探寻传统哲学观念与与当代科学发现的汇合。不宜轻视古代哲人的直觉和灵感,因为其中可能蕴含有先哲对于宇宙和人生基元信息的敏锐把握。著名科学史家亚·沃尔夫指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们满脑子都是毕达哥拉斯主义精神。哥白尼和刻卜勒(即开普勒——引者)尤其如此,而伽利略和牛顿也大致如此。”《文化哲学导论》由毕达哥拉斯的“圣十”图解引申出一个波动的球体的宇宙观,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太极“生两仪”或乾辟、坤翕共轭并生的截面,这一截面还可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 和“资源三角形”理论等。并且与人类心灵的结构图式相贯通,以之为全书统一解释真善美三大文化领域的新维度,首尾一以贯之。
其次是力图实现东方与西方哲学观念的会通。贺麟先生曾指出:贺麟先生说得好,无论是西洋哲学、中国哲学,甚或印度哲学,“都是整个哲学的一支,代表整个哲学的一方面。我们都应该把它们视为人类的公共财富,我们都应该以同样虚心客观的态度去承受,去理会,去撷英咀华,去融会贯通,去发扬光大。”未来的世界哲学,必将是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合璧。《文化哲学导论》中调解思想史上关于心灵的“三分法”与“二分法”的对立,不仅追溯于欧洲哲学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分歧,而且发掘了中国哲学的《庄子》和印度哲学的《解浓密经》中存在相相似的觉解,展现了圣贤“一致而百虑”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描绘的人类心灵结构图式,无疑有助于人们信服。
再次是《周易》与《中庸》核心思想的传承光大。现代学界常常《易》《庸》并提,意识到二者曾是上古时代比肩而立的思想高峰。二者的哲学思辨令后世高山仰止。虽然《易》《庸》均存中华先哲循天道而立人德的基本趋向,但各自的注目点又不免有差异。借用张载精选的语词,《易传》倡导君子当与天地合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昭示人类必然地存在“天德良知”(包括乾健日新的盛德与坤顺载物的厚德)。而《中庸》的作者则倡导“至诚不息”“至诚如神”,揭显通过“反身而诚”的途径以得到“诚明所知”,即“天德良知”的呈现。无怪乎朱熹中肯指出:《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中庸章句》)。参考现代的“深蕴心理学”(弗洛伊德语),“至诚不息”其实是敞亮人类心灵中集体无意识的方法,“至诚如神”即王阳明的切身体认:“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咏良知》之一)
总之,《文化哲学导论》立足于光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传承张岱年先生“综创论”思想,并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会通,从而展现出一种考察真善美三大文化领域的新视界,其中的观点和方法可供当代学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