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追寻内心的宁静

从古至今,诞生过无数位广为人知的伟大人物,也产生过数不清的思想和学派。无论是伟人,还是思想,他们都传达给了作为后人的我们或多或少的不一样、不平凡的想法和观念;我认为,这些想法和观念正是他们所达到的境界的一种认知和对这个境界的自我或集体表达。

每个人从出生时起,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也正是从那时起,每个人都开始接触不同的环境,认识自然、理解自然、感悟自然。正是在这个认识和理解自然的过程中,我们对自然、对道有了属于自己的认识,从而到达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境界。

所谓境界有高低,那么到底为什么境界会有高低之分呢?我认为,是由于境界来自于我们对“自然”的认知的融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像婴孩在家中四处探索、探险队员在极地奋勇前行,我们通过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来不断完善我们对这个世界、对“地”的认知。而“地”遵循“天”的规律,因此,有了对地的认知之后,我们就可以运用我们的思想、逻辑、哲学、价值观等这一切,来理解“天”的规律。同样地,由于“天”遵循“道”的规律,而“道”遵循“自然”的规律,所以,归根结底,我们是在通过对身边事物的探索和认知,来实现我们对“自然”的认知。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通过将我们所有的认知融合到一起,进而拥有我们自己的境界。

何谓境界?如何才算是一种完美或最接近完美的境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哪怕是最简单的一点:如何清晰地阐述什么是境界,倘若你去询问一万个人,我相信你会得到一万个不同的答案。我认为,境界包含了很多方面,正如前文所述,境界是一个人从出生时起,通过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认知所得到的一切信息,去认识和理解“自然”所得到的一种感悟。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他们的境界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方法,这是他们的境界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对工作和生活的追求和热情,这也是他们的境界的一部分。境界的外在表现多种多样,我认为,一个人所处的境界会对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要更深入、更全面、更客观地阐述什么是境界,我认为,境界是我们内心的宁静程度。不管是谁,在出生之前,他的意识都是完全空白的;而从出生那天起,他便无时无刻不在接触着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小到身边的人们说过的几个字、几句话,大到国家甚至全球性的新闻报道、奇闻轶事,这一切都在以一种无比缓慢的速度来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互联网高速发展和被大数据充斥的今天,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有数不清的、我们想看到的和我们不想看到的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在这些信息改变着我们的同时,他们的快速涌入也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越来越喧嚣和焦躁。所以,在这样的状况之下,内心的宁静便成为了我所认为的理想的状态,因此,我认为,内心的宁静是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基础上的一种完美或最接近完美的境界。

何谓境界之道?境界之道就是我们在我们所理解的“道”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对“境界”的理解。我认为,不因外界的繁华和喧嚣而使自己变得同样喧嚣和焦躁,保持内心最初的宁静,即为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我们生于地,俯与天,从于道,顺于自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是以一个最自然的状态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而刚出生的婴孩的意识和内心是最纯粹最宁静的,所以内心宁静是“道”最自然的表现之一,也是用来阐述“境界”最合适、最恰当的描述。

因此,我们每个人出生时,就达到了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个最高境界。接下来,我们便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认识道与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宁静,最终达到人生中的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最高境界。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境界之道。


作者:李常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