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浅谈境界之道

按中国哲学家说法,人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成就就是成为圣人、佛和真人,以期天人合一。 冯友兰先生提到四种人生境界:一是自然境界,即人对他所做的事没有觉解,只是顺着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去做二是功利境界,人意识到为自己做各种事。这些事后果可能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则是利己的三是道德境界,人了解到社会的存在,自己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从而自觉为社会做事,这些有道德价值四是天地境界,即人觉悟到社会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宇宙,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员,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在这种境界中,人知天、事天、乐天,而且与宇宙同一。道家以摆脱外在桎梏、回归人的自然本性为超越儒家以完美自身德性、体认无所不在的天理为超越两者的价值观念不同但超越的目的都在于认识人的本体的存在、追求一种人之为人的精神亦是由对各自所处的实然的状态而进入应然的追求之中在于把生命价值的实现放在现实和今世而不是置于彼岸和未来。

《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表明为学的目的就是增加正能量的知识,为道的目的是提高心灵的境界。哲学属于为道的范畴,这是哲学的最大用处。实现这样的大用,就可成为一个真人,同时心如一面镜子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达到无功、无名、无利的超脱境界超越一切功利、名相与生死,以获得绝对自由。当境界提到一个相当高的层次时,个人不会为人生中的种种坎坷、失败所征服、烦恼,时时可以齐同万物,逍遥自在,从而具有人生的一种旷达超脱,在自由之境中惬意徜徉。自然界事物中的道通过人的践履,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最终达到与本体之道同一,获得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只有时刻怀有一种自然情感,通过不喜不怒、不悲不哀的践履功夫和养神之道,才能获得性命之情、道德之正。

道家以体道为至乐。道是没有私情的,道是人生价值的根源,只有在生命的最深处进行体验,才能与道同体,实现人的本体存在。这是一个不断净化与纯化的过程。庄子指出,道是无所不在的,在看上去不可能有道的事物之上亦会有道存在道的境界是只可神悟而不可口授、只可心得而不可目见的,是在自家心中体会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以心为万物之体,这是本体的体验。本体是在自我体验中实现的。儒家从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境界,道家则是从自然情感体验审美境界。

在世俗的生活中,人们奔波于功名利禄、富贵权位的海洋中,往往被各种贪欲的恶浪所吞噬。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只有摒弃外物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泰,从追外在的贪欲活动转向建立宁恬淡的精神世界,才能返真归朴,保持纯厚的天性,求得精神的提升。

体道之士的心境是:小心审慎,像在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惕,像提防四周的围攻拘谨严肃,像是在作宾客融和可亲,犹如冰柱消融淳厚质朴,像未经雕琢的素材豁达空旷,像深山的幽谷浑朴纯厚,犹如浊水之未清。这种境界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玄同境界.进达于玄同境界,则人寄寰中,心超物表,泯除一切差别,与物大同而又无迹可寻,混然同一于道。我们化学人也是如此,当我们做实验遇到困难时,屡次失败,但我们又对某个现象特别感兴趣,我们会小心翼翼,反反复复地重复试验,然后分析数据,等我们有发现的时候会忘却一切苦累,这也是一种“道”。

如上所述之人生境界其本质特征在于心灵状态的自由无羁这在老庄是物我两忘、逍遥自适在儒家是平和愉悦、从容中道。正是道家的境界之道和儒家的伦理之道构成了中国人进退自如、和谐理想的自足自恰的人生之道。

 

作者:韩现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