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境界之道


中国古代哲学有许多类别,而每一个流派的哲学都有其核心思想,都有一些境界。如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涅槃”是一种境界,道家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也是一种境界,儒家的“中庸之道”同样是一种境界,种种哲学都有其追求,每个人对这些境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便介绍个人对这些境界之道的理解,着重分析庄子的境界之道,最后提出个人对境界的体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禅宗的境界,佛学说的是:“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来源于佛学上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佛在灵山,众人问法。佛不说话,只随手拿起一朵金婆罗花,示之。众弟子不解,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只有他悟出道来了。宇宙间的奥秘,不过在一朵寻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寻常事物中。庄子还说,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还有哪里不可以有道呢?无处不有道。世界在哪里,就在那一枝一叶上。花开花落自有时,一朵小花从种子到凋谢,正预示着生命从起始到终结不可逆的自然规律。一朵小花就可以用来替代这世间万物的更替规律。一片叶子从抽芽长出到枯黄凋零,从春夏到秋冬时间流逝,四季已过,一片落叶便可以看出一棵菩提树的成长规律。这是种以小见大的大智慧,能够从一些细微的事情发现世间大的奥秘,佛理深厚。而涅槃指的是灭生死、灭烦恼而达到解脱无为的境界,即不生不灭。涅槃意译为圆寂,功德圆满叫做圆,业障灭尽叫做寂。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儒家的“中”包含着三层意义:一指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二指适宜、合适、合乎标准,恰到好处;三是指内心中正和谐的境界。中庸的思想精髓,简单地说就是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不唱高调,不走极端。“庸”既有实践的含义,也有常规、平常、日常的意思。“中庸之道”是常人之道、可行之道,所以它和每一个人紧密相关,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应用的层面来说, “中庸之道”不仅是为人处事的法则,也是治国理政的原则,既是最高的审美标准,也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在我看来,中庸之道是各方面恰到好处的意思,而什么叫恰到好处,与儒家的经略处世之道等思想有关。

最后介绍庄子的“天人合一”境界。庄子提倡达到一种非实存性的、境界性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在道家思想中被称为“天人合一”,具体呈现为超脱名利与形智的境界,率性而为的境界,专心宁神的境界以及超脱生死的境界。主体心灵可以通过一种自然情感的直觉和自身的践行体道,超脱功利与是非,达到这种境界。庄子认为最高境界不是实存性的,而是一种境界性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需要心灵通过自然情感的直觉和自身的践行体道,超脱功利与是非才能达到。庄子把老子思想发展到以个人本我、本真与自由为价值取向的一种内在精神生命的追求,以达到一种非实存性的形上境界之道。道家推崇的“天人合一”中“天”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而“人”是自身的心灵,并非简单的单方面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融合,需要理解自然客观事物,同时心灵达到一种道法自然的境界,这种心灵并不是天生就有的欲望或者情绪,我认为是在人生经历中慢慢发展形成的,理想境界要经过不同层次的践履体道过程,不同的主体可能经历不同的环节,这些环节也是主体在自然情感下的践履。践履是功夫,功夫通向境界,境界亦显示为功夫。“天人合一”境界在不同情景下的表现,都有一种自然情感充溢其中,让主体随时都能指向道并和道的要求相一致。道家确实超越了社会的道德情感,但是从“生道”而言,却充满了生命情调。庄子的“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庄子·大宗师》),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真实情感的追求。道无处不在,它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之用”,能理解它,就能无限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庄子的道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庄子提倡不作主客区分、没有对象认识,而在自我体验中实现自己的绝对心、无限心。一旦体验到心即是道,道即是心,就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本体境界,同时就会感受到最大的精神愉悦,即所谓“至乐”。“体验不是一般逻辑思维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语言所能表达的,因此中国哲学家经常用文学语言或诗的语言来表达,庄子则用寓言、比喻的方式来表达,这些寓言故事中充满了无穷的美学意趣和理想的人生境界,都是通过离奇的寓言和浪漫主义的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道的境界是只可神悟而不可口授、只可心得而不可目见的,是在自家心中体会万物之所以为万物,以心为万物之体,这是本体的体验。本体是在自我体验中实现的。儒家从道德情感体验道德境界,道家则是从自然情感体验审美境界。庄子把“自然之情”看作人的真性情,有了这种真情,就能达到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庄子的“逍遥游”就是自由境界,是自由意志的实现,但它没有“绝对命令”这一类东西,而是诉之于体验和实践。庄子的“虚静恬淡,寂寞无为”都是提倡“静”的功夫,其特点是排除人的欲望和知识,体验心中之“道”,同于大道。自然界事物中的道通过人的践履,通过一系列的环节,最终达到与本体之道同一,获得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只有时刻怀有一种自然情感,通过不喜不怒、不悲不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无我的践履功夫和养神之道,才能获得性命之情、道德之正。

在我看来,任何一种道都有相通之处,因为它们都是对世界本源的理解、与自身的发展相关,而每一种道经历了时间的检验,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共同点,而又各自提出不同的见解,要学习每一种道,不能空谈境界,而要通过实践践行来得到个人的体悟,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庄子说道不能直接传授,需要个人体悟。庄子还说“无用之用”,的确,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点,事件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说“以太”被证实不存在,但我们能说它的提出不伟大或者不应该吗?我们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思想需要客观实践来验证,随着发展,有些思想被更新,但那是对客观现象的观察更加细致,工具更先进带来的改变,却无法否定基于同样数据和规则推导的过程。无用往往是有用发展的基石。

在当下的许多网络小说中,同样有着主人公所在世界的境界划分,而有趣的小说中,境界代表的不只是实力,更是一种类似庄子的境界性精神世界,这种世界观,认识观贯穿着整本小说,主角在实力提升中离不开精神世界的变化,而精神世界的变化又促使主角继续变强,最终往往触及“天”,“人”的关系,当然这类小说良莠不齐,灌注了过多作者的情绪和想法在内,是否真实有待考察,但此类小说至少触及了境界之道这一看似虚无却又无法脱离的思想。越是深邃令人回味的名著,其中的蕴含的境界越精髓,不再是网文中的价值观强行构建塞入人的脑海,而如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为那代表文学家对世界的深沉思考,大量知识积累沉淀的产物,众多的文学经典有着各不相同却又彼此联系的境界引人思考,这不再是虚无飘渺的,至少我认为这些境界是会对人产生实质影响的,使我赞同,为我指路。

 

作者:刘天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