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之道的体会
刘仲林老师说:境界之道是通过对事物的整体感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是通过对天人(宇宙人生)的整体领悟,而在实践上达到的境界。严遵在《老子指归》中说“道”是“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犹母之识其子,婴儿之识其亲也。夫子母相识,有以自然也。其所以然者,知不能陈也”。提出了“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点。道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实践来体会道,理解道。
在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一开始的我总是需要妈妈在后面扶着自行车帮我保持平衡,一旦妈妈松手,我的车就会摇摇晃晃,然后直到撞墙或者妈妈重新扶住单车。但这只是最开始的一步,真正让我碰壁的是我始终都无法控制自行车转弯,也不知道是因为害怕失去平衡而直接摔倒还是心里太过紧张导致手总是不听大脑指挥,我总是不能把车头转向。于是在院子里练习骑车的我就一次又一次地直冲冲地撞在墙壁上,现实意义上的“碰壁”。我不甘心失败,便向我妈询问,我妈却只是简单的和我说就这么一扭车把,保持平衡就行了。对此我是一脸懵逼,也只能继续练习。
也许是一直骑有了感觉,又或者是专注于骑车而没有了紧张,害怕等情绪的干扰,我在一次练习中成功的转了弯,再之后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转弯了。但如果要问我到底是怎么转弯的,我也只能说把车头一扭就行了,好像也说不出什么更有技巧性的东西。
现在想想,我学自行车的过程和悟道的过程应该是有点相似的,或者说我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就是在感悟自行车之道的过程。当我想学会骑自行车却屡屡碰壁之时,正是求道而不可得的阶段;我向妈妈询问如何转弯时,就像求道不得而问道的阶段;当我埋头苦练时,正是专注、忘我的悟道证道阶段;最后成功学会骑自行车时,就是最终的得道阶段。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万物,又作为大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因而我们可以通过钻研任何一件事物进而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道。同样的,道是在实践中达到的境界,是只能靠个人亲身实践去感悟的,并不是只通过读书或者听别人的经验或事例就能够感悟的。
但尽管我们能够通过钻研各种事物来得道以实现天人合一,但道具体是什么,我想我很难做出一个具体的解释。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无问,问无应。”道是每一个人对下至某一个事物,上至整个宇宙的感悟,是每个人基于自己本身的经历,经验,知识,眼光所获得的感悟,因此这种感悟对于自己来说就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是本能一般印刻在大脑里的。但每个人的经历,经验,知识,眼光都有所不同,所以每个人的道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不相契合的,就像妈妈教我骑自行车怎么转弯就只说转一下车头就行,而我却无法直接予以实践一样。所以才有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因为最简单最本能的东西反而是最难描述的,就像当我学会骑自行车,“得道”了之后,对于骑自行车如何转弯,我也只能说把车头转一下就好了,大脑想转弯,身体自然作出反应。
既然没法对道做出一个具体的解释,那么我们又怎么确定我们所感悟到的就是道呢?就像庖丁解牛中庖丁对于各个级别的庖的定义:族庖月更刀,良庖月更刀,道庖不更刀。那么倘若一个族庖有一天有所感悟,达到了良庖的境界,那么他是得道了还是没有得道呢?我想他应该算是得道了,因为解牛这件事本身就是蕴含着道的,当你对解牛的理解越深入,对解牛蕴含的道也就感悟的越深,在感悟加深的时候,自然就得道了,尽管所得的道可能只是一部分。就像我学骑自行车,在我学之前,我对骑自行车的感悟就是0,当我学会了骑自行车之后,我就对骑自行车有所感悟,有了自己的理解。尽管这世上有很多人在骑自行车上达到了很高的一个高度,B站上也有各种他们骑自行车的视频,我很清楚我骑自行车方面没有他们那么厉害,而且甚至可能有更加深的骑自行车的境界,是连那些人都达不到,我们甚至都无法想象的境界,可能那才是得道的最高境界。但是,我认为,当我学会了骑自行车,对骑自行车这件事有了经历和感悟时,我就得道了,哪怕只是很小一部分的道。是否得道不是根据你的技巧高低来决定的,而是由自身是否有所感悟而由自己来判断的。
我觉得,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有可能得道的,其关键不在于技巧的熟练,而在于是否透过现象抓到本质规律,进而有所感悟,提高了境界。当专注于某件事而忘我地实践和思考,最后有所感悟,那就是悟道得道了。
作者:赵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