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中西会通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创学与百姓日用》系列讲座(二)


2024年7月20日下午三点,新时代创学与百姓日用系列讲座(二)在安徽省图书馆新安百姓讲堂举行。主讲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刘仲林教授,为现场观众介绍中国文化儒道释易四大学派的文化渊源,解读“创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内涵。新安百姓讲堂的广大听众和中华文化大学的部分师生共同参加了本次讲学活动。

1

刘仲林教授首先回顾了新时代创学与百姓日用第一讲的主要内容,阐释创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传统的儒道释易四大学派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互补,形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创学的基石。其中以《易传》为代表的易家“生生日新”思想是中国文化由仁向创的转化起源。中国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在“古道今梦”丛书的序中指出:“以《周易大传》生生日新为源,转化形成以‘创’为主导的中华新精神,并将‘创’作为核心范畴,融入中华文化内核。认为‘创’是现代精神的标志,较‘仁’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由此提出了将‘仁学’等传统思想转化提升为‘创学’的新观点。”

2

新时代创学与百姓日用,旨在文化“两创”大众实践与理论建构,共分为四讲,第一讲,传统易儒释道四学派之道;第二讲,中西会通创学形成与发展;第三讲,知行合一创学与百姓日用;第四讲,传承徽学共创时代新文化。第二讲的重点是介绍创造学的形成与发展,以易家生生日新为源,生即是创,包括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髓,文化内核由仁向创转化。

中西会通创造学是在中西文化的交会点上,探寻将两种文化融会贯通,建设兼有两种文化基因的新文化,是一门研究创造规律、开发创造潜能、提升创造境界、觉悟创造人生的新兴交叉学科,简称创学。

创新是天地最大的盛德,广义的创造观包括天地的创造,人除了具有仁爱的本性,还具有天地赋予的创造本能,人应自觉地把天地的创造精神应用到百姓日用中来,自觉参赞天地的化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方向,不仅包括理论方面的建构,还包括百姓日用生活各方面的实践。

3

中华文化的最高追求是道,道是创生万物的本原,亦是体达本原的境界。刘教授向现场听众介绍了中国科大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世界领先科技成果,强调安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应把人文传承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中国文化最高追求志于道的传承,也是参赞天地化育的觉悟,自觉担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变的时代新命。把创造之道落实到百姓日用之中,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中西会通创造学的建构,更是行百姓日用之道,惠及百姓大众同修共进。

(中华文化大学新闻报道组)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