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浅谈科学中的化学美


何为“美”?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道,美是事物由自身的规定,是使我们能见出自由的表现方式,也就是说美是自由的形式。他认为,技巧成为自然美的基本理论,自由成为艺术美的基本条件。自然如果体现了人的意志努力,艺术如果符合自然规律,那么它们就是美的。

什么是“科学美”?科学研究是人类重要的实践之一,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包含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这种主客体的关系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初期就已经存在,审美关系也随之形成。历史经验说明,人们很早就开始认识到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界的美,但当时的美和美的感受并不是我们说的“科学美”。那时的美和美的感受是低层次的美,是停留在感性美阶段的。因为那时美的主体是人,而自己的情感体验从内容到结构都是简单的、贫乏的,还无法感受区分更高层次的美和美感。正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改变,尤其是主体经过经验的积累,其情感体验发生了质的飞越,结构和内容上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审美的心理和意识都发展到了较高的阶段。在审美意识和理论思维的交融和渗透中,使原本潜存在科学研究中的美,毫无保留的体现出来,这就是科学美。此外,科学理论中也体现理性之美。人们在理解和学习科学理论时,主要的是用理智进行判断的活动,也一样渗透着美的因素。所以科学理论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也是审美活动。如此,科学理论和人们对科学理论产生的审美感知也组成了一堆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审美关系。综上所述,“科学美”包括对自然界的感性之美以及科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理性之美。在“美学”范畴里,由感性美上升到理性美,是一种愉悦的审美过程。在科学研究中,人们不断的认识自然,理解自然,逐步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经历一次次失败后,人们才有可能解读部分的客观世界。

麦卡里斯特认为,理论的审美首先应该让观察者感到这个理论有高度的适切性,他提出了五类审美标准:(1)对称性形式,物理学家温伯格提出“物理学探索方向就是透过现象世界与表层结构的迷雾去发现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对称性”;(2)模型化,即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用物质形式或思维形式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3)形象化和抽象化,形象化是指人运用思维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后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抽象化是指人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的本质和客观世界发展的深远过程进行反映,获得远超出靠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知识;(4)简单性,即用最少的语言、最低限度的符号和公式来描述自然规律;(5)形而上学的虔诚,核心是对自然秩序的确定性和不变性的信念。

如果说生命科学的神奇是一种精致与秩序,那么化学之美则是神秘莫测、变化多端。也许在普通人的心中,化学难,难于上青天。可在化学人的心中,化学,美至不可方物。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所体现的化学美是科学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化学中的各种基本原理、定律、规律既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更是化学家在进行科研寻求规律的同时不懈对美的追求的结晶。1867 年,伟大的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编写《化学原理》时,当时认为已发现60多种化学元素毫不相干。但是门捷列夫相信这些元素的原子结构、组成及宏观性质应该存在一种周期性变化规律,如同音乐一般体现出化学元素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于是他分析了大量前人的工作,冲破经验性研究的束缚,采取比较法,并且对大量实验事实进行修正、分析和概括,终于在 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化学美是科学美的具体化,也是科学美一个重要的分支。发现化学美,是每个化学人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席勒.《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2] 刘洁.《科学美一般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韩现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