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可上,事事可修,明德悟道,斯为大学。☆☆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天地 >> 学员心得

学习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打开学习强国,伴随清脆悦耳的滴水声,跃入首帘的一句诗词。它的涵义估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大概就是说,学到的道理并去实践练习,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是抛开它的解释,你会体会到,它所表达的是:学习是一种追求、是一种爱好。

对个人而言,学习可以开拓眼界,提升素养;并使人奋进,催人进步;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民族而言,由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足以概括。对国家而言,学习可以强国。从古至今,学习对个人的提升、民族的进步、国家的繁盛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就我个人而言对学习的认知与感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的。

小学对于学习的认识,可能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的过程。到中学,认为学习是认真学,并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总而言之,在大学以前学习不是自发的,而是一件任务,是必须要做的事,这就是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在考试之前很紧张,考试之后就放松了。但是每次在考试之前的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都使我非常地难受,而且考完了之后还会有下一次的考试,就算是工作了也会有考核。因此没有哪次考试是人生的最后一次,那什么时候可以真正放松下来?高三那年我对这个问题思考良久。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破破的,已经看不清封面了的旧书,坐在路边的长椅上,弓着腰,缓慢地带起他放在胸前口袋里的那副老花镜,认真地阅读着。似乎街边的各种小摊的贩卖声、汽车的鸣笛声、行人的谈笑声都毫不影响他。街边的一切都与他隔绝。那一瞬间,那个困惑了我许久的问题,终于有了答案。我不应该为了考好考试而去加倍学习,给自己这么大压力,然后考完了或是放假了,就对学的东西不闻不问了。而是要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每天学,坚持学,并使之成为一种爱好,享受学,终生学。这样就不存在放松这一状态,也就没有紧张、压力一说。正所谓:学习之道在于勤,且坚。

进入大学,没有了很多硬性要求,学习是一个半自主的过程,除了必修课程,很多时间都是自主学习,发现原来自学更能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是判断自己学得好不好的标准依然是成绩与排名,亦或是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赞扬。记得有次期末考试,我的排名是寝室最后的,但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比室友们都要差,当我郁郁寡欢时,我无意中走进了学校的岳麓书院,虽然风景格外优美,我的心情也没有什么好转。一直往里走,注意到讲堂两侧最长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意思很很容易理解,大概就是:万事的是是非非应该审查于自己的内心,别人的诋毁和称赞就让别人去说,万事的得失都有定数,登上岳麓山的峰头,看朗朗的明月,感受徐徐的清风,这就是道也。无论这是古人对个人成就感悟出的道,还是对万事感悟出的道。我都深受启发,感觉自己瞬间被开导了。对于学习,我不应该太在意排名,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也不应该听别人表扬自己,而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很好;亦或是听到别人的议论,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否定自己,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评判学得好与坏。坚持自己喜欢的,享受学习,不应该为了随从外界而改变自己的本心。正所谓学习之道在于己,毁誉之言在于人。总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无乎他人也。

刚步入研究生阶段,对于学习、专业的研究,我应该要给自己定更高的追求,也就是有所创新。正如李醒民先生所说:“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的魅力本来就在于创新,若都是千篇一律,那还有什么有亮眼的地方。但不能急于求成,首先应该要不断增广自己的知识面,增加自身的知识积累,扩展眼界,开拓思维;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思考,敢于探索,敢于挑战权威。最终达到想他人所未能想,及他人所未能及的境界。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会在学习之道上一直坚持走下去。


作者简介:胡胜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生

学术委员会更多>>
教学委员会更多>>

刘仲林教授

刘仲林,男,籍贯河北乐亭,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哲学学位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人文、管...[详细]

大学堂活动视频更多>>

中华文化大学第43次讲学---中国新哲学新文化报告会A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