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与《周易》
张德广
《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经经典文献,后代学者将其称为“五经之首”。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对其推崇备至。他曾十分感叹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据说孔子晚而读《易》,“韦编三绝”,足见其专心致志。儒家如此,其他学派更不必说。道家鼻祖老子据《易》理以作《道德经》,而其后学庄周则明确提出“易以道阴阳”的命题。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是《周易》形象地描绘出宇宙大化流行的过程。“易者变易之道也”,变易之道,天人之理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皆要遵循变易的规则。也因此有人对《周易》这样评价到:没有一本书像《易经》这样能够渗透于人们生活如此众多领域……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易学成为中国哲学、星占、卜筮、相宅、玄修以及其他学说的要基。作为一本开启中国人知慧的经典之作同样也吸引了张岱年这位中国哲学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中国哲学文献资料中,张先生对《周易》尤其看重,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开始了对《周易》的研究,生前发表了许多同《周易》密切相关的著作:《〈周易〉与传统文化》、《〈周易〉经传的历史地位》、《〈周易〉的生生学说》、《“易学”与中国文明》、《初观帛书〈系辞〉》、《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等大量具有远见卓识的文章,此外,他还为《周易大词典》等十多部有关周易的专著作序,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周易》列为最爱看的十本书之一。《周易》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构成了张岱年先生哲学体系的重要源头活水。来源于《周易》而又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也是张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张岱年先生认为《周易》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揭示了自然世界及社会生活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并提出了一个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本体论,二是提出了以刚健为宗旨的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先秦哲学中的辩证法》一文中,他提出了《易传》辩证法思想的四个方面: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2其所以变化在于对立体之相互作用,3、变化的公式是反与复,4、变化的历程有聚有渐。同时他在此文中也提到了《老子》和《周易》中辩证法的相互关系:认为尽管两者都强调变易和反复,但《周易》辩证思想中的“反复”思想来源于《老子》。《易传》正是从变易和反复的特征详尽阐述了宇宙形成之后生生不息的状态。张岱年指出:《易传》所讲的宇宙变化过程的特点是生生不息:“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变易大流,一切都在变易中,而整个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无穷无尽的变易历程。然而变易中自有条理,宇宙是有理的,一切都有伦有序,不妄不乱。宇宙好似生生之流,而生生有其常则,生生亦即根本的常则之一,同时承认变易与条理,而予以适切的联系。这是中国哲学的特色。”张先生认为《易传》中“日新之谓盛德”的生命化育决不是机械雷同,其中包含着质的飞跃,而这生命化育的动力来自于何处呢?张先生认为来自于事物的对立统一。在《人与世界——宇宙论与和人生观》一文中,他总结出有关辩证法的四个重要命题:一切皆变易;一切皆两一;一切变化皆反复;一切变化由两一。如前所述,张先生虽然论述了传统文化中的“变易”和“守常”思想,但这都是他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谓盛德”的思想基础。
在论述“变易”和“守常”的关系时,张先生并没有忽视古代辩证法中的和谐的原则,不过相对而言,他更强调“生生”的地位,他把自己的宇宙观概括为“生生两一、一本多极”,强调天地万物生生不已、变化不息的性质,且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的《中庸》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万物并行而更相害,道并行亦相悖”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和解只是解决矛盾的暂时形式。
在张岱年先生看来,《易传》的创生精神充溢于宇宙,孕育着生命,人生天地间所需要做的就是发挥这种创生精神,参天地之化育。“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系辞下传〉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刚毅”(“刚毅木讷近仁”。见《论语·子路》),老子的“贵柔”以及周敦颐的“主静“虽然有一定影响,但绝不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与刚毅自强有密切关系的是关于人的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为了仁德和理想,可以牺牲个人的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
张先生把中国传统品德总结为智、仁、勇。“勇者,力是以胜物而不挫于物。勇亦曰毅,亦曰强。《易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可谓大勇。”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先生以哲学家的气魄提出以《易传》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并且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身体力行地提倡。张岱年一生在学术研究上自强不息地进取,在道德人伦上,厚德载物地承载着兴衰荣辱,他倡导的民族精神,也是其为人为学的主旨。
今天,在纪念张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应该学习张先生的哲学思想,继承他老人家的学术衣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到薪火相传;更应该学习他老人家自强不息的拼博精神,厚德载物、宽大为怀的高尚品格,学习他老人家时刻不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勇担历史使命的奉献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教师)